Feeds:
文章
评论

Archive for 2009年8月

 

  一个起源于美国的小小紫色手环,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已经获得全球八十多个国家,超过600万人的热烈响应,并成为他们最重视的饰物。而与紫手环同时席卷全球的,是由美国备受尊崇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鲍温(WillBowen)所发起的“不抱怨运动”,紫手环正是该项运动的标志。

 老板不能慧眼识英才地赏识我,同事个个没有本事且自私自利,朋友们不体谅我,太太不够温柔体贴,子女不听话不好好学习,身材持续发胖,前途暗淡无光……我们每天都能听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发出各种抱怨,这甚至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威尔·鲍温则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紫手环,只要一察觉到自己的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恭喜你,你基本可以做到“不抱怨”了!

   手环是威尔·鲍温在为教会的“夏日读书俱乐部”寻找一个可搭配的“小玩意”时产生的灵感。他鼓励与会人士一起,把一个手环戴在手上,邀请大家努力做到连续21天都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一发现自己在抱怨,就立刻换手重新开始。他选取了代表蜕变、改变的紫色作为手环的颜色,手环上写有“ACom-plaintFreeWorld”(不抱怨的世界)和“SPIRIT”(代表“改变的精神”)字样。社区居民听说了紫手环的含义后,第一批500条手环,货还没有运到就送完了。接着再订1000条,又在货到之前被索取一空。

  就在不断地送出手环的同时,鲍温也发现,要达成不抱怨的转变有多么困难。“第一天,我不停地把手环从一手换到另一手,简直要累坏了,这时我才发觉自己一直都在抱怨。我想喊停,但教会里的每个人都在看着我。第一周结束后,我个人的最佳纪录是一天只动了五次手环;然而到了隔天,我又回升到十二次,但我还是继续这么做。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爱抱怨的人,如今我却发现其实不然。”

  两个礼拜以后,鲍温能维持六小时不换手了。将近一个月后,他已经可以一连三天不抱怨。“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变得比以前快乐了。”后来,鲍温索性写下目标:“到×月××日为止,连续21天不抱怨!”因为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这也被称为21天效应。他每天早晨看三次,每天晚上再看三次。慢慢地,他又有了新进展。一个多月后,当有媒体记者主动与他取得联系要报道这一活动时,他恰好完成了21天的挑战。

  随着媒体报道,之后的几周里,从澳洲、比利时、南非等地也发来了索取紫手环的请求。为了让更多人理解“不抱怨运动”,威尔·鲍温写出了《不抱怨的世界》一书。该书甫一上市便掀起了销售狂潮,美国的上班族们几乎人手一册,它也成为美国地铁里曝光最高的一本书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没有人能拒绝这样一本书,除非你拒绝所有的书。世界最知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则言:这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它能改变你的命运。这本获得两位顶级名流一致推荐的书,叫做《不抱怨的世界》,近日它被引进出版。

  该书在美国上市不到一个月,“21天不抱怨”风潮蔓延全球80国。只有特别优秀的人——比尔·盖茨及威尔·鲍温能做到21天成功,大多数的人得耗时4至8个月。唐骏用了32天,冯仑用了31天。

 比尔·盖茨在“不要抱怨不公平”的演讲中说道:当你抱怨不公平时,是否反省过“我够努力了吗?”不胜任的人,经常抱怨世界的不公平,因为机会经常被别人抓住了。能胜任的人,也知道世界是不公平的,但他们不去抱怨。而是通过付出超人的努力,让自己把握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要想成功就得做到“不抱怨”。

 如何才算不抱怨?你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做到不抱怨吗?比尔·盖茨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威尔·鲍温却告诉了我们。威尔·鲍温发起的“不抱怨”运动,风行80国后来到中国,与这项活动一起来到的还有《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由许多平易近人的生活故事以及温暖恳切的心灵建议,一步步地探索我们为什么会抱怨,抱怨是如何破坏我们的生活,我们又该如何能做到不抱怨。

 对于团队来说,这本书最核心的理念是:任何人和团队要想成功,就永远不要抱怨,因为抱怨不如改变,要有接纳批评的包容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力。内地商界领袖冯仑和唐骏同时对这本书进行了推荐,他们认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2009年,这本书,这项活动来得正是时候,它能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在美国,不到一个月就有600万人参加“不抱怨”活动,他们会带上随书赠送的紫色手环,按照书里教导的方式,“训练”自己做个不抱怨的人。随着一些人看到自己不抱怨后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时代周刊》把这次事件看成是“1只手环21天改变600万人命运”的神秘事件。

  一本伟大的书除了它自身的魅力,它的背后总有许多人自发地去推荐。在国外有比尔·盖茨、奥普拉;在中国,商界有冯仑与唐骏,文化教育界有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与畅销书作家张德芬。

  他们的热情不仅如此,还将携手发起“中国不抱怨联盟”。张德芬说,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这项“不抱怨”运动,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能为这项活动与这本书做些什么是我的荣幸。同时张德芬强调,不抱怨并不是认命,面对不公,完全接受,也不是说不需要发泄,她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理会威尔·鲍温所提倡“不抱怨”的精神,感受下1本书1只手环21天改变600万人命运的魔力

  徐小平激情坦言:“不抱怨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的大智慧,它更是一种精神,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需要这种精神,也匮缺这种精神。”他准备戴上紫手环与身边的朋友一起迎接即将出现的“2009中国不抱怨年”。

  偶尔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杂志上在举办21天不抱怨的行动,很来电,因为我很清楚自己是个非常喜欢抱怨的人,立马去搜索上述有关资料,原来这个行动在全球如此风行,而且被名流们极力推崇。

  当我们停止抱怨的习惯,就会有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来替代,那就是积极的乐观的冷静的思维方式,好吧,2009,让我和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努力加油,来停止抱怨,最终来尽情感受这世界最美好的一面。

Read Full Post »

 

  心灵老师让我写写对祺祺的教育之道,天啊,真是汗颜呢,从来也不敢说自己对祺祺有什么好的教育之道,因为有时自己都管不好自己哩嘿嘿。之前祺祺更小时,也许是有些产后抑郁吧,自己本身的情绪管理都不是很好,动不动就会打骂祺祺,只到有一天我发现祺祺明显有我的不好性格的影子了,我才猛然惊醒,决定改变自己,改变所有一切负面的能影响到他的东西。任何一种改变一开始都是很艰难的,不过有行动就好。我也开始去图书馆找有关教育方面的书,上网查资料,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他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变化,然后再找方法去解决,虽然不是一下子就能生效改变很多,但是有做就有收获,以后我想都要拿出来谈谈。不过,到目前为止,他似乎还是小班里最调皮的最不听话的孩子,有一天我说祺祺是个dirty boy(脏孩子) ,他马上纠正说,naughty boy(顽皮孩子),我想这是他在幼儿园听得最多的称呼吧。现在的我学着尽量心平气和对待他的任何举动,真的可以说我和他一起在成长。

  他的问题其实还很多,好在不是什么大的不能容忍的毛病,有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也会改善。上个月幼儿园开家长会,(先解释一下,这边孩子的家长会不像国内是一大堆家长在同一个时间开会,而是一个一个接见的)我没当回事,以为主要负责老师跟我聊几句得了,就若无其事地溜达去了。只见一个中国孩子的家长坐在那儿还没有谈完,周围竟有五个老师,每个人手里拿着笔在记笔记,两个中文三个英文老师,那个家长也是有准备的,膝上放着早就写好的问题,而且流行的英文陈述让老师们一个劲儿点头,似乎也没有什么发问给家长的,我当时很为自己的不认真严谨的态度感到羞愧。等到全部面对我的时候,出现跟刚才的家长完全不一样的场面,(以前有一个很关心和了解祺祺的老师辞职了,我还挺失落的,有她在我很放心,虽然别的一些老师也是很爱祺祺的,可是没办法,世上的事不可能一直照着自己的意思来)几乎所有的老师向我开炮,说:Elvan喜欢尖叫,他一叫,别的小朋友一起叫;Elvan坐不住,任何时候都在跑在跑去,除了听中文故事的时候;书逸Elvan不喜欢排队,还喜欢推别人;Elvan不要走路,要抱,不抱他就躺在地上哭……我的妈啊,我根本回答不过来,其中一个问我,在家是怎么管教的?我底气不足地说,之前就会打骂,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好,现在有时他发脾气什么的,就不去理他先让他一人静下来,再去跟他讲道理,不过他好起来也很快。老师说,千万不要打骂,顶多用严厉的口吻来提醒他,以后每天每天重复着对他说一些规矩,也要说老师们都是爱他的,爸妈也是爱他的,让他感到温暖和爱。这也正是我们想要做的,并且我深深感到一个家庭的和谐和快乐的气氛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会感到很安全很开心很幸福,这比给他再好的物质的东西都更有益,也比填鸭式地灌输一大堆看似了不起的其实用处不大的知识更让他放松从而更好地吸收适合他的知识文化。

  对于祺祺有时耍脾气,查了资料也了解到,由于体内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愤怒,更需要发泄,侵略、冒险和竞争是男孩的天性。男孩是用身体来表达他的情感的。他不会像女孩一样,能用语言表达出“我生气了”“我很难过”等情绪,即使表示对你的爱,他可能也只是拉拉你的衣角。有时男孩在非常高兴的时候也摔东西,这都是睾丸素的作用,是这个小男子汉成长中的正常行为。2~5岁男孩会越来越多地显露自己的个性,这时,孩子容易发火,爸爸妈妈不要压制他的反抗,否则可能会破坏他一生的性格。你应该告诉他什么是更好的表达方式,他有能力、有责任也有时间去调整自己。同时给他发泄的机会,允许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样东西比如沙发或者沙袋等,让他捶打。

  我们父母那个年代多数不知道怎么样对孩子进行教育,那时候没有这样的书籍没有互联网没有人去关心这个问题,好在那个时候的环境和生活相对单纯,他们也只会把工作放在第一。我自己三岁去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只到7岁才回到爸妈身边,照现在的教育观点来看,根本就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光,并且爷爷奶奶们的宽松溺爱的带养和回到父母身边突然的严厉紧张的气氛使得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性格缺陷,都是靠自己成人了长大了遇到挫折了才一点点像蚕一样脱皮重生,就是到现在我快奔四的人了有时还觉得自己没有成熟不想负起‘父母’这么大的责任,真要命。

  我知道对孩子的教育之路很长,并且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地充实进步,看到他一个缺点其实也许是我们本身的一个影射。这样也好,这么多年也许没有人有力量让我改变多少,无论好的坏的,我并不知道去冷静面对,现在面对孩子,不得不去改变,因为你看到一个生命在延续你的一切,你肯定只想看到更美好的廷续。谢谢心灵老师的提醒,让自己更关注对祺祺的教育,因为到现在其实我并没有重视,只是有些改变,我想以后即使有些观点很皮毛不值一提,也是一种努力和进步。

  花絮:

  祺祺顽皮,爸爸佯装要拿藤条打他,他吓的跑的远远的,生气却又因词穷不会表达他的不满,只会大声喊:“爸爸不乖”。

  还有一次,一样的情况,爸爸去拿藤条时,他以最快的速度把推乱的凳子排好,可是心里又不服气,冲着他爸叫:“I don’t want you(我不要你)"。

  再一次,是我找不到藤条时,他一边指着一个地方跟我说:“在那里”,一边又生气的说,我不要妈咪。

  哈哈哈,有这样的小玩具,再不好的日子也有乐子。

 

Read Full Post »

祺祺二三事

 

  祺宝宝与爸爸妈妈shopping回来有点困了,在车里昏昏欲睡,妈妈想逗他清醒些,就说祺祺唱个歌吧,人家回答说,我要睡觉,不要吵。晕倒,才屁大就嫌老妈吵了。

  祺宝宝吃东西份量不算多,可是胃口一直不错,一次在外用餐,因为玩累了饿了,他根本不用我们喂,埋头狂吃的样子把个对面的一个妈妈惊得瞪圆了眼睛,一个劲儿说,so amazing,因为她的两个孩子一个在玩游戏根本没心思吃饭一个面对餐具满脸痛苦的表情。现在祺宝宝在幼儿园和家里说的最多的英文之一就是吃完了东西来一句,I want some more.而我们和老师回答的则是no more already.

 祺宝宝也到了自私不知道分享的年龄阶段,无论什么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要占为已有,而且经常是拍着胸脯大声说,It’s my,don’t touch.但是也有例外,想交朋友时,巴结别人,也会忍痛割爱把手里的小车给别的小朋友。

 

Read Full Post »

 

  一家人在外吃早餐,祺宝宝看到爸爸妈妈在喝咖啡,就说,我也要喝咖啡,祺妈说,你还小不能喝,长大就可以喝了,祺宝宝很羡慕地看着正享受咖啡的爸爸说,爸爸长大了。

我两岁开始刷牙都半年了,老妈现在才拍照片,真够懒滴

 

Read Full Post »